商敬国:加入个人养老金计划是个人实现有效财富管理的主要路径
2022中国财富论坛于2022年7月30日-31日在青岛召开。商敬实现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加个人管理财富管理创新路径。
商敬国呼吁,入个人养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老金路径稳定消费和投资信心。计划“个人养老金是有效不是离经济很远?不是,真的财富很近。特别当前市场的商敬实现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有提振作用”。
在商敬国看来,国加个人管理首先,入个人养加入个人养老金计划是老金路径个人实现有效财富管理的主要路径。“个人养老金计划对中等收入人群是计划很大的利好。好的有效养老金计划可以实现管理成本最低化和财富增值最大化,类似于一个集合计划”。财富
他表示,商敬实现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个人资产负债表中,应该大幅提升养老金的占比。“在中国,养老金的占比微乎其微,可能都是房子,并且还是负债”。
第二,充足的个人养老金储备可以大大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均衡可持续增长。“现在消费信心严重不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人们预留太多钱在当下。国内消费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未来收入预期担忧,消费越来越保守,我们知道银行储蓄现在上升很快。过多储蓄存在银行,以备未来之需,特别应对退休后支出”。他强调,在银行存钱很难对冲通胀风险,这部分准备可以通过加入养老金计划更好实现。
他以美国举例称,人们不仅工作时消费能力强,退休后也有很强消费能力。原因是个人通过财政支持个人养老金计划,积累了比较充足的养老金。“美国人手里没有多少现金,但养老金非常大,也解除退休后收入忧虑”。
商敬国还强调,养老金是金融市场当中的硬通货,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有很强的投资波动风险的吸收能力,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抗风险能力。“现在全球经济都不很乐观,养老金是金融市场公认的金主,各个国家的养老金公司都受到欢迎,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也有很大话语权,很大的溢价能力和举轻若重地位,是稳定金融市场强有力的力量”。
商敬国还表示,深化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将带来巨大的制度改革红利。“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红利,下一步是养老金制度改革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和更持久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制度设计”。
他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已经具备了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外部条件,“大家比以前有钱了,没有钱的情况下,养老金制度很难建立,我国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刚刚开始,我们也欣喜看到国务院发布文件进行第三支柱筹划和发展,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周期性就是市场规律,经济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下去,财富积累一定程度后,往往是通过市场化的养老金制度实现财富内涵式增长,也是绿色增长,不靠生产,不靠制造,这当然是这一类养老金制度是很好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所以高度市场化的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的现收现付社会福利性质,主要是社保,转向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引擎”,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充裕的养老金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且也能促进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持续动力。
- ·巴菲特继续增持日本五大商社股份 “股神”今年在日投资又大赚?
- ·受贿超千万,120万藏在岳父母家阁楼,锦州银行原董秘获刑12年
-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比节前上升2.5%
- ·WTO预计明年全球贸易大幅放缓,衰退风险加剧
- ·信用卡、贷款代理投诉黑产成风 多家银行应声“宣战”
- ·飓风“伊恩”造成美国至少110人遇难
- ·国务院明确低保补助阶段性扩大范围,哪些人有钱领了?
- ·民银资本10月7日斥资约32.77万港元回购17.3万股
- ·美元指数30日下跌
- ·俄罗斯已征召20万新兵 美国为乌克兰又增加新军援
- ·祈福医疗“佛系发展”之下:二次递表冲刺港交所,背负高额负债,重大医疗纠纷官司缠身,医生也在不断流失
- ·国庆假期短途出行是主流,户外鞋服销售额同比增长近八成
- ·将从八个方面构建新型空间探索伙伴关系
- ·酱油里的添加剂,究竟怎么看?三大焦点,专家回应
- ·美国密歇根州:国轩高科子公司将在当地建电池材料工厂
- ·宠托师、出租伴娘……假期兼职的年轻人里有你吗?
- ·川渝银保监局联合出台20条举措 助推两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 ·央行:2022年9月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9.69亿元
- ·美智库预测美国经济2023年萎缩0.5%
- ·能源成本飙升 英国企业破产数量达2009年以来新高
- ·美媒:荷兰抵制美要求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我们要捍卫自己的利益”
- ·我在上海卖豪宅:中介年赚百万有点难 80后90后是买房主力
- ·美国9月非农创2021年4月以来最小增幅 黄金剧震12美元
- ·「解局」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为什么或成俄乌冲突“标志性事件”?
- ·从人工智能大会看“AI进村入厂”,金融科技持续赋能实体经济
- ·三季报行情来临,17家公司业绩将亮相 近百家公司预告抢先看, 六成预增,次新股密集上榜